编者按:“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证书项目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计算机学院主办,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及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共同组织实施,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旨在培养AI时代计算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创新能力的人才。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大学计算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腾蛟。
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证书项目本学期核心课程《计算社会科学导论》圆满结课。作为北京大学“计算+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该项目启动以来在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
该项目得到了北京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出席并发表致辞,强调文科院系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将先进技术融入教育科研体系,以增强学科竞争力和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他指出,该项目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对构建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宁,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广送,计算机学院院长胡振江,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熊校良,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等领导共同出席了启动仪式,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指导。
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广送、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副主任常铖、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杨一国全程参加本学期课程,并为特邀授课专家颁发证书。
《计算社会科学导论》作为新开设课程,首次开课便获得了全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和踊跃报名。来自全校30个不同院系、涵盖55个专业的100名(满班)同学们踊跃选修了课程,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热情!
为了满足同学们对交叉学科创新知识的热切学习需求,课程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包括知识体系、名师讲座和产业讲座等多个环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学术视野与实践能力。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模块为同学们设计了“基础篇”、“方法篇”、“前沿篇”、“应用篇”和“产业篇”五项内容,由项目负责人计算机学院王腾蛟教授、陈薇副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姚佳慧老师共同授课。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包括基础知识与方法论的系统讲解,又涵盖《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名篇的深度解析,同时设置了”计算+金融”、”计算+国际关系”、”计算+社会治理”等特色专题,全面展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